4月24日下午,南京大学地质系1952级杰出校友、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谢先德先生回到母校与青年学子对话,带领同学们回顾了中国地球科学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分享了自身投身科研的感人经历,并鼓励母校的同学们学习和集成前辈的优良传统,立定志向,放眼世界,开拓创新。本次交流活动由必赢242net党委副书记毛予倩主持。
谢先德院士首先与同学们一起回顾了中国地球科学的百年发展历程,讲述了四代科学家接力,为我国地球科学事业的创建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鼓励同学们虚心向前辈学习,继承爱国爱科学和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
之后,谢院士结合自己成长求学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从战火中考入南京大学,响应国家号召转入地质系的成长故事;学成归来先后扎根西部参与青藏高原矿物勘探,参与国家首个地下核试验场的模拟试验与效益研究,为国家国防科技事业贡献力量;在空间科学上持续探索,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为国家争荣誉的成长故事,鼓励同学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回顾百年发展历程,谢先德院士强调,中国地球科学的成就离不开前辈的爱国奉献精神。他呼吁年轻一代继承“爱国、民主、科学、奉献”的优良传统,继续勇攀高峰,让中国地质事业再创辉煌,做勇于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谢先德院士简介
谢先德,1934年生,江苏镇江人,矿物物理学和天体矿物学家。1952年入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4年赴前苏联留学,1959年在第聂伯罗彼得洛夫斯克矿业大学获地质矿物学硕士学位。1980-1981年在美国联邦地质调查所做访问学者。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和广东省科学院院长、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90年当选国际矿物协会主席,1994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藉院士,2001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谢院士是我国近代矿物学、天体矿物学和超高压矿物学的开拓者,发现和参与水碳硼石、章氏硼镁石、涂氏磷钙石、陈国达矿、谢氏超晶石、刘东生石、王道德矿等二十七种新矿物。在我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地质地球化学综合效应研究和我国首次地面喷发式核试验的综合效应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月球地质学、陨石矿物学、小星体间的撞击事件、我国的陨石撞击坑等空间科学研究上取得杰出成果。在广东省的资源环境领域也作出了重要成绩。
谢院士发表论文240余篇,专著15部。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省部级成果奖14项。1998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一等奖和“广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他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中有4位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有1位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图文:陈凤婷、陈昕
审核:毛予倩